教育部長吳思華與台北市長柯文哲為十二年國教基北區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對嗆。日前參與了一場「傾聽家長聲音」的十二年國教公聽會,
戚風蛋糕
,意見南轅北轍的團體正面交鋒之後,
漸進式排名
,我們整理了一些心得,
關鍵字優化
,談一些更根本的問題,
粉絲團經營
,並提出解套的建議。
首先是對於成績評比的基本看法。主張單用量尺的家長,
關鍵字廣告
,是相信答對題數多的學生比較優秀,值得進入比較「好」的學校,因此當發現基於「標準參照」,答對某一題數以上者一樣優秀的三等第四標示法,得到的結果與量尺不同時,直言三等第四標示的結果為「錯置」。然而,標準參照的支持者則認為,等第標示有如考駕照,有如博士班的資格考試,以及許多國內外名校的等第制評分方式,原始設計的目的就不是用來分發,而是在於學力監控,出題時就訂定各個關卡的過關標準,過了某個標準的學生,視為同等,不再比較答對題目多少。
其次是對於教育的認知。等第標示的支持者認為只會考高分的人不能因應快速的社會變遷,希望幫助學生建立寬廣的胸襟和視野,把學生從分分計較、題題計較、天天練習考試技巧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多花一些時間在多元學習,激發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也擔心量尺忽視低分群,細分高分群,遠比等第標示嚴重,在國中教育裡造成高分群互相廝殺,低分群被放棄。然而這些都是建議單位量尺的家長無法認同的,他們認為等考進「好」學校再說,而這一切辛苦都是追求卓越必要的步驟。
再其次是對學校選擇的看法。什麼是「好」學校?什麼是「好」學生?什麼是高分低就?低分高就?甚至什麼是菁英?什麼是菁英教育?等第標示的支持者認為,等第標示原來就不是為了分發,在分發上也強調學生自主的志願選擇。志願序的「扣分」,基本上就是配到希望大家「擇其所愛」,這不是賭博,而是讓學生和家長好好了解學校,也好好讓學生了解自我,再依照這些資訊選填志願,所以根本沒有高低好壞,高中和高職也不必涇渭分明。真正的菁英絕對不單單是會考試的學生,真正的菁英教育也不是把會考試的學生綁在一起,讓他們繼續磨練考試技巧。主張量尺者則認為應該一如往昔,由最高分的學校一路填下來,這是學生的權利,用功讀書的報償,菁英教育就是明星高中的教育,菁英就是考上明星高中的學生。
到此為止,兩方面是很難有共識了。如何解套?我們提出兩個方案,給主其事者參考。第一個是在充分說明後,包括量尺的平均值是三,低分群被糊在一起,讓考生自己選擇使用哪套系統做會考成績比序,等第標示或者量尺,報名時就填好選擇,到時即用自己選擇的方式比序,不可反悔。這個方法鼓勵對自己負責,但是又有賭博之嫌,落人口實。第二個是不必事先選擇,等成績出爐,由電腦排出兩種比序,擇優使用,就如以前基測二次,擇優使用。大家是否可以接受這個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