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鑑往知來 呼喚有效的金融政策

台灣的金融政策何在?準備達成什麼目標?可行性如何?歷經幾任金管會主委,

粉絲團行銷

,方向迄不明確。回顧近30年的金融政策,

商標檢索

,成效實在有限,

企業 形象

,在2018開春之際,

網美 行銷 操作

,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過去,

黑糖棒棒糖

,策勵未來,

台中 CIS 設計

,期望為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專業關鍵字行銷

,開展新局。1990年代初期,台灣的金融政策是開放新銀行設立,分行如雨後春筍;此雖是經濟成長之必要,但分行家數從不到千家,2001年突破3,000家,致使銀行殺價競爭;而且一些銀行存在治理不當、人謀不臧,使得逾期放款急劇增加。同時期,政府亦執行公股銀行民營化,雖然政府的持股已低於50%、甚或只有二成,但公股仍掌握超過這些已民營化銀行五成的董事席位,形成「民有公控」的奇怪現象。由於銀行逾期放款驟增,2002年8月第一次金改所設定的「258」目標:二年內銀行逾期放款比率降到5%、資本適足率提升到8%,此為明確的金融改革目標,要讓銀行利用過去保留盈餘打銷呆帳,並且銀行營業稅率由5%降至2%,節省的營業稅額也用於打銷呆帳。再者,為了解決問題銀行(淨值為負),設立金融重建基金彌補淨值缺口。由於過去銀行已有相當基礎,第一次金改的目標是有達成。2004年10月的第二次金改,目標為2005年底將12家公股銀行減半、2006年底將14家金控也減半。雖然目標明確,但是可行性低,以致政策、方案模糊。同時,限時限量目標使得各家爭奪、暗潮洶湧,後來衍生貪瀆弊案疑雲。泛公股金融機構減半將大幅賣出持股,勢必引發工會反對,亦引發社會對於財團化疑慮;至於,金控家數減半,更複雜、也更難達成。2008年5月政黨輪替,金管會提出亞太金融中心的大架構,要成為亞太籌資、資產管理與金融服務中心,然而架構太大、執行方案龐雜,缺乏符合台灣金融環境的亮點策略,之後遇到金融海嘯衝擊,無疾而終。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台灣不僅有雷曼兄弟連動債問題、股市崩盤,甚至有中型民營銀行有擠兌的可能,此時唯一目標就是避免金融危機擴散,金融政策是所有銀行的存款全額保障,等同開了一張空白支票。由於行政院宣布全面、全額的存款保障,確實讓銀行存款流失大大減少,因而穩住銀行體系。2013年10月金管會設下金融發展目標,希望在三至五年內,促成一至二家的國內銀行成為具指標性的亞洲區域性銀行(簡稱為打亞洲盃)。此目標可謂明確,在政策方面主要是放寬保險業可轉投資東南亞銀行與放寬證券商轉投資限額的計算。惟許多東南亞國家未同意外國銀行可持有當地銀行可控制性股權,因此亞洲盃的成效並不明顯。同時,雖有提到金融整併,惟因二次金改的前車之鑑,只好尋求公股銀行間的整併(公公併),但最後仍未有任何成果。之後,金管會提出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但未看到具體可行的方案。另外,金管會提出的金融挺實體經濟方案,此本是金融業應該做的,稱不上金融政策,而最近金管會強調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嚴格地說公司治理是執行金融政策的基礎,並非金融政策。直接地講,自從打亞洲盃後,台灣就缺乏金融政策了。綜觀過去台灣的金融政策存在三項問題,首先是金融政策開放不是太晚、就是太大,例如:新銀行的開放;其次是未落實金融整併,提升競爭力;二次金改因產生貪瀆,再加上泛公股銀行全部民營化會遭到工會的反對,因而二次金改之後,就沒有人敢做金融整併。再者,未認清台灣金融環境的強項及弱點,無法有具體可行的方案,例如:提出大而無當的亞太金融中心與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我們希望金管會盡快提出能夠增加台灣金融業的強勢或降低弱勢的金融目標,並因而發展具體可行的政策與方案。,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



網頁設計
網路行銷
FB粉絲團經營
購物網站租用
關鍵字如何操作
網站租用
關鍵字廣告
關鍵字達人
客製化網站
專業社群行銷
網路行銷達人
台中操作排名
網域申請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台中關鍵字優化
排名優化
行銷達人
SEO
系統建置
關鍵字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