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
漸進式排名
,大多數受薪階級(勞方)總認為自己所得過低,
網站租用
,並飽受資方壓榨!資方賺錢,
客製化網站
,加薪、增福利理所當然。反之,
關鍵字如何操作
,資方如果虧錢,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希望勞方共體時艱一起度過難關,
網路行銷顧問
,如減薪、減福利,絕大多數的勞方不會同意。因此,真實的情況是資方幫員工加薪易如反掌,減薪卻是難如登天!我的公司代理美商採購業務,其中塑膠射出模具年採購金額大約有200萬美元,達十年之久。該美商因為當地製作成本太高,由當地的模具製造廠轉向海外採購。模具製造廠幾經勞資協商結果,毅然採取整併、資遣、減薪、降低直/間接人員,或以「個別專案承包方式」論件計酬,大肆整頓及整合上下游企業。其目的,就是期望降低製造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由於眾志成城、目標一致,安度景氣蕭條,原來流失至海外的生意也漸漸回籠。不過,上述自廢武功的作法在台灣是行不通的,從歷史上斑斑血淚的慘痛教訓可以知道,結果必然是員工抗議、圍廠、丟雞蛋、丟冥紙、咒罵接踵而至;若地方民代介入反讓事態更加嚴重,相關廠商要不受逼無奈停止整頓,要不移廠,甚至關廠。台灣就業市場的薪資偏低是事實,薪資高低卻與景氣好壞息息相關,也深受外貿影響。目前,兩岸交惡,政情不穩,台灣又是舉世公認的高風險地區,外資投資減少,內資更是緊守眼前的一畝三分田,能不動就不動。更何況台灣電力、水力、人力三缺,加上公權力不彰,環保蛋頭學者與環保蟑螂刁民處處,依法審議通過的政策,也能說翻盤就翻盤。因此,除非是以台灣內需市場為主的廠家,其他國際化較深的廠家都不願對台灣投資,沒有持續性的經濟成長,沒有較大規模的外資投入,自然就沒有增多的就業機會。市場持續低迷,景氣怎可能會好轉?我們是民主社會,奉行資本主義,民間企業自負盈虧。依法,政府無權要求資方幫勞方加薪。政府轉而以道德勸說的方式,希望資方主動幫勞方加薪。問題是,資方沒賺錢,如何幫勞方加薪?再加上,政府沒有具建設性的前瞻計畫,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企業布局就更保守了。現今「萬物齊漲,唯有薪水不漲」的說法甚囂塵上,但是否有人探究孰令致之?舉個例來說,台北夜市小吃的貢丸湯在五、六年前大約15元一碗,馬政府油電雙漲時起漲,變20元(漲幅33%),蔡政府調高時薪5%,貢丸湯卻漲了25%變25元,微調電價時漲成30元,又是20%,一例一休時再漲16.7%到35元。短短五、六年時間,一碗湯由15元漲到35元,那就是漲了1.33倍,就算扣除每年的通膨,至少也漲了有一倍多。我曾在貢丸湯20元變25元時,質疑夜市店家調價不合理,店家非常激動的回應道:「拜託才調5元而已,你們當老闆的這麼吝嗇,這麼一點錢也計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坊間市集俯拾即是!目前除了高科技,一般開工廠的人每年能賺個3%至5%的淨利就要謝天謝地了,做小生意的攤商,除了特別有名的店外又免繳稅,百姓如溫水煮青蛙,麻木無知,政府多的是稽核人力與工具,卻放任不管,可說是行政怠惰,有虧職守。簡而言之,薪資即收入,物價即支出。如收入不變,但物價下降支出減少,自然就不會認為收入過低。反之,收入不變,物價飛漲支出增加,錢的感覺就會變小了。因此,平抑物價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絕對不能以資本社會由市場機制決定的理由搪塞卸責。我公司業務中也有OEM/ODM採購工作,除了採購廠家的現成品,其他經手的每個案子,廠家都必須按以下方式執行,舉例來說,某案成品報價為E,E=A(所有細項材料加總之成本)+B(人工製造成本)+C(間接費用)+D(希望利潤)。當然,其中BCD尚有議價空間,如必須再加上與其他國家的比價競爭,廠家的營利微乎其微,並非如一般人想像的那樣豐厚。前陣子日幣與英鎊貶值,國人海外暢遊之餘,同時瘋狂大採購,大包小包滿載而歸,因為台幣對日幣英鎊強勢升值,相對過去自然可以買更多的商品。反觀國內,台幣升值,影響出口,有利進口。物價就應該隨著浮動機制,合理有序的上下波動。而不是只有國營企業有法定機制,不得不浮動外,其他各行各業的物價、工資,從來只升不降。試想薪資停滯不前,物價又居高不下,相對剝奪感之下,老百姓自然覺得日子難熬,因而對資方、對政府心生怨懟。目前的社會氛圍認為勞方薪資普遍過低,學界與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壓迫資方加薪,但民生物價失控是政府的責任卻推卸給資方,導致正常的勞雇關係變成了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因此,「平抑物價」是政府首要之務,物價下調,生活壓力減輕,人民自然有感。(作者是前美國必勝吸塵器製造廠台灣區採購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