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環境和基因互動的產物,
虛擬主機租賃
,環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不比基因來得小。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我們一向知道環境會影響人的行為,
台中網路公司
,但是直到最近才知道它是透過潛意識不自覺在改變我們。史丹佛大學曾有個很有名的棉花糖實驗,
社群行銷達人
,研究者告訴八十名幼兒園小朋友:現在吃,
關鍵字優化
,你有一顆糖,
社群行銷達人
,如果等十五分鐘我回來後,
排名優化
,你再吃,你有二顆糖。結果發現有些孩子可以抑制自己的慾望,有些不行。那些可以等待的孩子,十年後的學業成績和人際關係都比較好。 這個實驗被專家學者廣泛的引用了五十年,一直到最近,加州大學爾灣校區的研究者重做了一次這個實驗,才發現當初的解釋可能不對。新實驗做了九百名不同種族文化背景和社經地位的孩子,在控制了父母的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和教養方式之後,發現環境和教養資源才是決定一個孩子吃不吃糖最主要的原因。原來那些能夠忍住不吃的孩子都是家境比較富裕的孩子,棉花糖在美國是一種很便宜的糖,人們常在烤肉或營火會時,用樹枝串起來烤來吃。家境好的孩子對這種糖可能不是很在意,所以暫時不吃也罷。但窮人家的孩子有糖吃就很高興了,尤其他過去的經驗可能是馬上吃是我的,等一下,糖就會被別人吃掉。他很了解手上一隻鳥勝過樹上二隻鳥,所以他會先吃。實驗者所觀察到的可能跟他的自制力沒有關係,卻跟他生存環境給的教訓有關係。動物界也有這種例子。靈長類的黑猩猩和巴諾布猿(bonobo)是兩百萬年前才分家的近親。實驗者把二隻巴諾布猿關在不同的籠子裡,但中間有窗戶相通。實驗者給一隻巴諾布猿五個堅果,但沒有給牠工具去敲開來吃;另一隻巴諾布猿則有二個工具卻沒有任何堅果。結果有堅果的巴諾布猿會分一些給另一隻,另一隻卻不會把工具分給牠。同樣情況換成黑猩猩時,就不一樣了。黑猩猩不肯分享食物,卻會分享工具。如果只從表面來看,我們可能下錯結論,但是如果了解牠們在非洲大草原的生活情形,就了解為什麼了。巴諾布猿生活的環境食物豐富,牠不在乎少一、二顆堅果,所以牠會分給別人,但因為不需要使用工具就有得吃,牠不知道那些工具是幹什麼的,就不會去理它;黑猩猩的生態環境食物稀少,牠們要很辛苦覓食才能吃飽肚子,因此牠不會把堅果分給別人,但是黑猩猩會用樹枝去鉤白螞蟻出來吃,會用石頭敲堅果,取果仁出來吃,所以牠們會分享工具。這兩種猿雖然基因上很相似,但生活的環境不同,生存的壓力使牠們演化出不同的社會行為來。因此對行為的解釋必須把生活環境的因素考慮進去,結論才會正確。人是環境和基因互動的產物,環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比過去以為的大,人不能挑父母,所以無法生而平等,但是人可以透過後天的分享使資源平等,因為只有在相同立足點上的競爭,才是真正的公平競爭,才是文明社會真正的定義。(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