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昨天頭版刊載農業缺工,
專業社群行銷 台北
,農委會主委「新構想」,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讓年輕人打工度假。筆者恰於雙十連假全台走一圈,
專業社群行銷
,幾乎皆繞著部落農村走,
排名系統
,看到的一些農村現象,
網站排名如何操作
,覺得此構想有商榷的必要!從宜蘭出發,看到農田在二期稻作間皆休耕,目前放水耘田,只留一叢田箐,待驗收領補助款,偶有成花海供欣賞後再當綠肥。而花東縱谷的二期稻作,又結穗在風中搖曳,地域氣候致二期休耕或續作有別,「打工度假」的時段會有別。到了台東,幾乎都在以農獵的排灣部落裡,有部落族人冒著豪大雨齊聚上農作植物課程,且在陡坡上種植小米等作物,特別蘊含著自然生態農法;不似有些國有林地被承租來種植經濟樹種,甚至將宜蘭的金棗也移種在此,這是原住民與平地人的思維有別。在屏東潮州,與販售農產品的攤商農民聊聊,他們說:一年三百多天的大太陽下,一大片的農田不灑農藥,沒人去抓蟲,作物怎存活?但彎進萬巒深山林內的一處有機農園,主人聊及,確經多年才有些成果,本身是農經博士,在產銷實作的經驗中有因地而不同的結果,經營多年能打平可不容易,這也是傳統農法與有機農業的不同。農場因有年輕人願長期幫忙,才能放心許多,從選苗、育種、耕地耕作到出貨都已駕輕就熟,也許這才是農民的需要的人才及人力。到南投,在中興新村住一段時間,見勤奮的農民搭架的絲瓜棚,宛如大型的裝置藝術,他們是大地藝術家,不知年輕人有沒如此耐心?回到老家後龍大山,國小同學有機作物有口皆碑,尤其對土地的鍾愛,連齊柏林也在「看見台灣」裡拍入鏡,握著她那因耕作而有些粗的手,自嘆弗如。再回首蘭陽平原,良田裡種好多的大別墅,唯有大南澳的沖積扇平原,還留有農村風光,「打工換宿」的農作方式,也許在那兒不難,因離都會區不遠,而蘭陽平原也有民宿農場業者,闢個小畝田,讓遊客稍稍體驗而已。在宜蘭不少年輕人投入有機及自然農法的耕作,但泰半都是承租,讓他們可以永續經營,且讓全省年輕人願回去部落或農村長期耕作,方是根本之計,「短期打工」也許只會在一陣熱門後而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