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迅速蔓延,
低熱量飲料
,科技戰、口水戰、教育戰甚至文明戰都已出現徵兆。全球各界都在追問明日的世界到底會是什麼面貌。美中大戰後的世界結構沒人敢預測,
清潔公司高雄
,但不是沒有經驗可以參考;過去十年日本與韓國的經歷,
花蓮海洋公園
,就提供了許多可借鏡之處。若暫時把美中對抗的政治因素及未來格局問題抽離,
花蓮美食
,相對於台美關係,
惠斯勒官網
,台灣短中期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居家清潔高雄
,其實在於中國大陸這個長期「最大經濟夥伴」的貿易、投資與經商條件惡化,
低鈉弱鹼水
,不可預測性飆高的問題。這個挑戰固然持續存在許多年,
無毒咖啡豆
,但過去比較像慢性病:長期有隱憂但短期尚可應付。再者,
低礦水
,過去20年來,中國大陸始終以「政治更硬、經濟更軟」的兩手策略持續加碼台商的優惠,也抑制了問題的急迫感。 無論基於兩岸穩定思維或看好中國後續潛力考量,此時此刻都不宜高調的對中國大陸落井下石、雨天收傘,但由於中國製造、出口美國的台商比例如此之高(2016年中國出口美國前20大企業中台商占15家)的客觀情勢下,眼前美中對抗對眾多台商而言,逐漸有急性發作的衝擊,不能不有所準備。放眼亞太同儕國家,過去幾年日本及韓國都經歷過原因不同但衝擊類似的經驗。先看日本。2012年時日本對中國投資來到過去20年來的最高峰,超過110億美元,然而同年也因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引發中國大陸強烈反彈,前後近二個月時間,重要城市幾乎都爆發針對日貨日資的暴力或抵制事件。之後日本對中投資暴跌四成,隔年又再衰退四成,自2015年至今,投資金額降到只有2012年的30%左右。韓國則是在2017年「薩德」事件後遭到中國經濟制裁迄今尚未恢復,且文在寅總統訪中時又受辱,導致社會及企業對中國態度出現戲劇負面變化。在對中國大陸投資方面,2017年最後一季減少近五成,最終整體衰退30%。當然,日本及韓國面對之處境與美中貿易戰無論在背景及原因都有極大差異,但對日商及韓商而言,「最大經濟夥伴」經濟條件惡化的問題則如出一轍。從前述日本三年投資銳減七成或韓商衰退30%的經驗可知,要在短期內對投資地進行激烈移轉並非不可能任務,只是需要有強大壓力。而當時的辛苦安排,更成為美中貿易戰日、韓商受傷較低的防火牆。日本第二個經驗,是對生產供應鏈有精確的規劃,更維持日本作為生產核心。依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調查顯示,56%日商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完全或原則上供應中國內需;剩餘有外銷安排者,61%回銷日本,直接從大陸出口美國者僅有5.9%,根本不受貿易戰的直接影響。再以台灣為例,日商也是六成供應內需,而從台灣直接出口者,32%回銷日本、34%出口中國,出口美國者亦僅有5.7%。反觀我國,有些大陸台商的出口美國比重超過八成,其危險可見一斑。毫無疑問,台、日產業結構有所不同,日本及韓國布局不能完全比照。但這些經驗也給我們幾個啟發。第一,事在人為,有壓力也會有解方。美中貿易戰雖然鋪天蓋地,但衝擊可能還低於日、韓過去幾年面對的壓力。因而日韓能調整,台商一樣也能。第二,台商需要有更為強烈的風險意識,特別是以美國為市場者,真的需要嚴肅思考調整「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架構。日本的分散式供應鏈架構,或許是降低集中問題更為合理的安排,更應思考產品最後改回MIT的意義。第三,政府貿易政策不能只有出口面向,更需要「進口」思維。例如若未來想吸引更多台商將零組件「回銷」台灣繼續生產,首需認真檢討者是我國的進口關稅,以免保護產業的原意,反而成為台商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