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芮颱風引進的水氣除了造成南北嚴重水患,
台中安養中心推薦
,更讓人怵目驚心的,
黑糖餅
,是基隆巨大落石、南迴列車撞土石流、彰化連棟社區基地位移等連串地質災害。尤其驚悚的,
關鍵字排名
,基隆落石現場還有一塊更大的巨石懸在山頂,
機場快綫
,搖搖欲墜,
台北一日遊
,成了每個人的「心中大石」。到底住在哪裡、走在哪裡才安全?
諷刺的是,
電動車二行程汰舊
,官員對相關事件的反應也是「驚訝」,
單純性口腔泡疹
,真像路人甲。南迴列車撞土石流,官員推稱那裡不是土石流潛勢溪流,未予監控;基隆落石現場市府官員現勘,一路狼狽攀爬難掩其陌生;三月底南投強震則歸因「盲斷層」……。政府對人民生活環境的管理,怎麼會如此不到位?
基隆碧砂漁港前的牛稠嶺巨型落石現場,一旁不但有人氣鼎盛的麥當勞,對面還有觀光漁市,鄰近更是包括學生宿舍等的人口聚集區。大家質疑:分明是危險的險山落石區,怎麼能設商業區?讓民眾蓋房子?可見,都市計畫與建築管理漏洞處處。
這些,徹底暴露台灣長期以來不重視地質安全。台灣地質基本資料籌建牛步化,都市計畫制訂過程地質比重始終不成比例;一直拖到二○一○年四月北二高走山事件,在立法院躺了十四年的「地質法」才解凍三讀。該法授權政府做全國地質調查,公告地質敏感區,對有安全疑慮的的敏感地區禁止或僅准許有限度開發的法源。近十年偵測技術有長足精進,只要政府態度夠積極,對於敏感地質的掌握應能有長足的進步,可以及時做出改善、補強或預防性防災動作;遺憾的是,該做的事還是沒有做。
以基隆落石及鄰近的民宅滑坍為例,事發後,學術單位以無線載具空拍現場,或對比谷歌地球遙測影像,發現這兩處地質災害都不是突發的,而是因降雨、地震、風化等外力逐年坍變,直到這次超過可承受的臨界點,才發生毀滅性的坍崩。
政府該積極到什麼程度?日本汲取莫拉克的教訓就是個例子。小林村滅村後,日本學界特別派人赴現場勘查,發現事前該村背倚的獻肚山地表有蠕動現象,這表示「深層崩壞」正在發生。學者返日後,調出日本國內空照圖判讀,找出有蠕動痕跡之位置,隨即赴現場實勘,確認後即提出對策,立即補救。其作法,比台灣積極多少倍。
事實上,基隆民宅滑坍現場,比對前後期的谷歌地球遙測影像,也能發現民宅先前已有蠕動的「微跡象」。這類發現,不需要大筆經費或尖端設備,電腦上即可監看。若政府有此警覺,問題應不致惡化到無可補救。更重要的是,天然災害在同一地點重複發生的機率很高,如基隆危石周邊還有十幾塊大石也搖搖欲墜,坍垮民宅周邊的地塊也有蠕動痕跡,這些潛在的災源必須設法預防。
預防性防災並不是新觀念,端看主管當局做或不做。以基隆此次崩落的巨石為例,若有警覺,早就可透過監測、移除來破解危機。例如落石嚴重的太魯閣峽谷,國家公園和公路總局合作定期巡視,並採取「刷浮石」的措施,來減少落石發生。太魯閣峽谷是較穩定的大理石結構,尚且積極預防;一些砂、頁互層的脆弱地區,更該如此。
限制使用強度,也是預防災害的必要態度。例如,一旦時雨量超過一定標準,即封路、封橋。再如,以南迴鐵路基礎之脆弱,若安裝監視系統需耗費天價,在計算運輸能量後,也可以思考夜間減班或停駛,避免有限的資源作低效利用。
民眾要求政府公布「危地」所在的同時,也該盡到自保的努力。其實,經濟部的「坡地地質災害潛勢資料庫」已啟用六年,民眾只要點開官網輸入欲查詢的地點,包括土石流、順向坡、惡地、河岸侵蝕甚至礦渣堆……等資料全都有。國家災防中心去年已啟用「災害潛勢圖」的綜合查詢系統,也能獲得地質安全的相關資訊。有道是「危地不居」,與其被動依賴政府,不如自己主動選擇避禍。
地質災害突發性不高,多半有跡可循,也有應變及預防時空,關鍵在「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