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是說謊,
抽脂手術
,第二種是隱瞞相關事實,
粉刷
,兩者的目的都是要誤導聽眾,
數位學習
,讓他們形成錯誤的認知。
前經濟部長施顏祥曾說:如果沒有國光石化,
銀行貸款
,「下游產業極可能同步外移,
line行銷
,造成產業空洞化。」馬英九宣布不支持該案後,
大圖輸出
,他卻立即改口:「台灣經濟在短期內會有負面影響,
DYNA
,但長期則會促使台灣的石化業朝高值化發展,
肚臍印章
,因而使台灣產業結構朝更好、更高質的方向走。」後來,
代辦貸款
,國光石化兩度企圖移往馬來西亞,兩度被拒絕。連馬來西亞都不要的高汙染產業,卻硬要誤導國人接受,這就是欺騙。
擔任過國統會研究委員與聯合國企業管理研究主任的林武郎博士曾警告:台灣經濟成長約四分之三倚賴大陸,等於是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管中閔卻等到學運結束,才承認ECFA確實隱藏著國安風險。
仔細觀察政府作為,就會發現:為了財團的利益,政府經常犧牲上班族、消費者與生態保育。近年來隨著各級選舉的經費越來越龐大,立法權與行政權被財團綁架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過去台灣的GDP持續有成長,但是月薪卻倒退十六年;如果把逐年升高的工時算進去,每小時的平均工資倒退不只十六年。這樣的統計,清楚告訴我們:長期以來,政府是在偏袒資方而犧牲勞方。政策如此,高階官員當然就越來越不肯說實話。
還記得二○一二年「美牛換美簽」的故事嗎?那時候美國經濟蕭條而失業率高漲,台灣人去美國消費是對美國好,卻還要被迫吃對健康有疑慮的美牛,這是以德報怨嗎?還是為了特定產業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廣大消費者的健康?
過去台美談判總是犧牲農業來換取工業產品的出口,但利益卻盡歸資方,而導致勞方實質薪資嚴重倒退。最近美國又要求我國開放瘦肉精,交換條件竟然只是「考慮讓台灣加入TPP」,為了這種不對等的談判而要犧牲消費者健康,到底又是為了誰的利益?
服貿爭議期間,姚立明質問唐湘龍:政府一句「利大於弊」說了三個月,現在受害的產業紛紛跳出來說話了,你們為何還說不清楚是哪幾個產業得利?事實很可能是:得利的是少數大財團,受害的是無數的小老百姓,預期的結果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所以不敢讓國人知道全部的事實。
進出口貿易對台灣GDP的影響約達卅%,且影響約卅%的就業市場,因此是不該忽視。但是促進貿易有很多方法,可以兼顧國安、弱勢者的就業機會、資方與勞工利益的平衡,以及對消費者與環境生態的必要保護,而不是說「為了促進貿易就一定要有人犧牲」。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零至七分的評價標準,我們在「國外市場進入」一項中落後韓國○‧九分,但是只要在「資訊系統服務」一項追上韓國,就可以追回○‧七分。此外,我們在海關通關效率、國內通關障礙與交通基礎建設上分別落後新加坡二‧三、二和一‧一分,這些項目都是政府用心就能改善,不需要被任何國家要脅,也不需要犧牲任何人的利益,這才是我們該優先改善的項目。
其實,台灣需要的市場沒多大,夠養活二千三百萬人就好了,因此大可以挑對我們最有利的國家和條件去發展貿易,而不需要忍受經濟風險和不平等的貿易條件,甚至犧牲勞工、弱勢產業、消費者的利益和生態環境的永續。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