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雲端產業已有一段時間,
便宜網站架設
,至今卻未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表現。當初各界以為國內的電腦與電子工業強,
半自動液體罐裝充填機
,就能跨足到雲端產業,
底褲
,事實上,
台灣代購
,廠商原本從事製造業的心態未改、腦袋未轉,
嘉義霧眉教學
,國內雲端產業很難有好成績。
雲端產業並不是只為了讓硬體商多賣幾個硬體,
金屬銘版
,但很多企業都濫用雲端之名做生意。舉例而言,
海報 台北
,有人說「雲端二代宅」,
獎牌
,但雲端是虛擬化,
孕婦內褲
,難道房子不是真的存在?雲端也是分享,難道是要和別人分享住宅?
傳統電腦硬體製造商要轉型雲端,不是只從生產A產品改為生產B產品,關鍵是要從工業轉到服務業,議題很大。雲端是服務業,這就像過去農業怎麼轉變為工業,牽涉的是產業結構與商業模式的改變,而非只有幾家生產廠商的改變。
國內代工廠商長期習慣製造業的獲利模式,先確定產品賣的出去,客戶是誰才開始生產。因產品規格都清清楚楚,要花多少人力開發都能掌握。
也就是說,包含材料成本、生產員工與產線成本都很清楚,銷售量與產品生命週期都能掌握,生產多久能賺多少錢都可計算出來。因此只有4%利潤,但只要能掌握2%純利,量大就有利可圖,這是傳統代工製造業的營運模式。
然而,雲端產業基本上是靠「出租東西」來賺錢,得靠很多原本是隱性使用者的採用才有商機。換句話說,必須要先有很大的投資,但回收期很長,可能回收很多,也可能回收很少。因此,雲端產品設計上,不能只有設定4%的利潤,否則會有巨額虧損。
軟體不像硬體一樣,不是技轉就能大量生產且獲利,除非要進行商品化,投入雲端產業的企業不能只是追求短期關鍵績效指標,不可能1、2年內就要回收。
國內很多做雲端產品的公司,只想怎麼做出一個產品,然後賣給如電信系統商就好。但新的雲端產業商業模式是做出來後,先放在系統商那裡營運,系統商初期不用花上大把錢買,而是等獲利進來之後,雙方再分享。
這樣的商業模式過去少見,對電信業者而言不需要一次做大筆投資,能降低其風險,這種長期出租模式,對消費端而言才會增進其意願,有別於IT產業過往銀貨兩訖商業模式。(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