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何石松老師「春雨防秋旱,
骨質疏鬆飲食
,儲水於地很重要」一文,
台北代償民間二胎
,利用俚諺來判斷一年旱澇,
小船駕照
,饒富趣味;提醒有雨當思無雨之苦,
賓果賓果
,預先綢繆,
土地房屋二胎借款
,也是該有的態度。但俗諺未必可信,
化療飲食
,也無量化標準,
台南自由行
,還是請氣象局多加把勁,
艾思米亞
,各項預報應有更高的精度。多年前,
銀行理財產品
,我曾就「清明時節雨紛紛」做過統計分析。以四月五日為中心,前後七天當作清明時期,以台灣較長紀錄的水利局雨量站計算降雨機率,結果清明時節台灣北部最有可能下雨,東部、中部次之,南部機會最小;而清明時節降雨機率大於「非清明時節」的地方只有台灣東南部、北部、中部。尤其南部差異已達極顯著水準。俗諺無法量化,雨量多少毫米算是豐是旱?氣象局對大雨、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都有嚴格定義,雨量預報也有數量跟機率,才可實務操作,也不會有認知差異。只是氣象局的預報還不能令人滿意。颱風預報時為了安全,通常高估;即使短天期預報也剛搞了烏龍,預報三月十七日開始大晴天,最後翻盤成大雨,更不要說長期雨量預報,常讓水利單位不敢放心。俗諺是經驗累積,而台灣雨量豐枯懸殊、南北差異已是常識,甚至東西兩邊、南北二區還會一邊防汛、一邊抗旱,除期待氣象專業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外,國人也該支持發展氣象科技,讓氣象預報能更精進、進步,以降低災害損失。氣象局也不妨整理這些俗諺,統計分析氣象資料,驗證並公布其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