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前左一)率領團隊研究發現,
party酒類推薦
,心房顫動低風險患者仍有中風機率,
植睫
,該研究結果受國際注目。 圖/北榮提供 分享 facebook 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率領心臟內科團隊研究發現,
豐原新秘教學
,低中風風險的心房顫動病患在確診1年後,
大里婚禮企劃課程
,約1成6的中風風險提高,
草莓燒酒
,應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中風;該研究結果也建議低風險者,
ITIS飲料
,每年需接受中風風險的再評估,
瓦斯店
,以免延誤用藥而發生中風,
重量顯示器
,造成終身遺憾。該一研究於美國醫師協會的官方雜誌發表後,
露營瓦斯
,包括路透社等國際媒體爭相報導,不只喚起全球心房顫動患者及醫師的重視,也讓台灣的優質醫療再度被國際看見。 分享 facebook 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台灣盛行率為1%、約有23萬人,病患會因心房顫動而增加3到5倍罹患腦中風機會,所以預防中風是患者的重要課題。醫界發展一套嚴謹的評估量表,依據心房顫動病患患者的年紀和病史計算出中風機率。該量表從0分到9分,當總分愈高,每年發生中風的風險就愈高;分數0分的男性和1分的女性則被歸類為低風險,根據國際治療指引不需要長期服用口服抗凝血劑。陳適安指出,不少低風險患者聽到醫師說不必吃藥,就對病情毫不在意,很多人不再來看病。但他們可能因年紀增加,罹患高血壓或糖尿病,中風風險會一下子提高到3分,不再是低風險族群,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成為中風高危險群。陳適安率領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趙子凡、江晨恩、陳曾基等人,一起跨足心房顫動病患中風風險的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來了解低中風風險的心房顫動病患,在疾病確診1年後的中風風險值。研究發現,心房顫動病患即使是屬於中風低風險,但疾病確診1年後,有16%的病人中風風險提高。依據研究結果,患者每年應回診接受中風風險的再評估,若風險分數提高,則應及早使用抗凝血用藥,預防中風發生,研究證實心房顫動病患若屬低中風風險,也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