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
水蜜桃燒酒
,全球經濟呈現齊步式復甦,
補充電解質
,金融市場理應被持續看好。但近期每逢股市上漲,
聚會推薦酒類
,各種專家提示風險的言論即充斥媒體;尤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 Shiller)公布經景氣循環調整後的美股本益比(CAPE)持續攀高,
運動飲料
,今年4月已升至29.2,
升降桌
,遠高於2007年5月金融海嘯前夕的27.6,
控制體重
,以及1881年以來的長期平均16.2;素有恐慌指數之稱的VIX則持續下滑,
太平美丙證照課程
,遠低於長期平均的20,兩指標似乎都指向金融市場缺乏風險意識。國際清算銀行(BIS)更直指,當前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即在於「自欺」(self-delusion)與「自滿」(complacency)。金融市場當真如此昏昧?既無視全球經濟存在許多短期風險,如全球利率上揚恐令新興市場深陷債務危機、地緣政治風險頻傳、不具預測性的川普政權;又忽略全球人口老化、所得分配不均、結構改革牛步化等結構性問題?那倒未必!仔細深究可發現,金融市場既不自欺,也不自滿,目前看似鎮定的舉措,純屬「不得已」。首先,若就席勒研究團隊編制的股票價值指數(Valuation Index)及跌深買進指數(Buy-On-Dips Index)看來,機構法人與個人投資人都認為,目前股票偏貴程度已是網路泡沫以來之最,且4月機構法人與個人的跌深買進指數為55.95及56.1,遠低於1989年以來的61.5及62,代表投資人已有風險意識,不再將股票大跌視為拉回買進的機會。同時,5月美國銀行發布的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亦指出,有37%的大型基金經理人認為,當前國際股市偏貴程度創下17年來新高。由此可知,市場投資人並未自欺地認為金融市場表現符合基本面。再者,市場投資人也沒有如同2000年、2007年泡沫破滅前般自滿,反而無所不憂。例如擔心川普稅改案未過、聯準會升息將引發動盪、法國新總統馬克宏在國會改選後跛腳、梅克爾恐難連任、英國脫歐歹戲拖棚、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足見目前市場投資人絕非沒有風險意識。既然如此,為何市場投資人沒有轉進公債與黃金等避險資產,美國銀行的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甚至指出,有57%的投資人認為此時應「低配」(underweight)具有避險特性的債券,有45%認為應「超配」(overweight)股票投資,擺明說一套,做一套?其實,投資人只是「別無選擇」。畢竟,在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美國公債殖利率仍可提供高達4.8%的豐厚利息,投資人將資產從股票轉往債券,既能避險,又可「保值」。但如今,已展開升息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僅在2%左右,與通膨率相當,而歐洲、日本等國的債券殖利率甚至在0%上下,扣除通膨後的實質利率更淪為負值,保值功能大不如前。若要求市場投資人大舉轉進避險資產,未免強人所難。更何況,除了獲利外,金融資產投資的目的尚有保持購買力。於是,投資人只好一邊故作鎮靜地持有較高收益的風險性資產,一邊不安地祈禱著主要央行能在各種風險發生之際,即時出手救市。此外,目前並無任何學理論證結果指出美股本益比一定要回到1881年以來的長期平均,且在2008~2009年經濟狀態疲弱時期,本益比也不過跌落長期平均數月,而若將時間拉近到過去30年,平均值則將上升至24.5,顯見當前偏高的本益比,未必隱含行情是否馬上要反轉的訊號。要言之,當前的市場「榮景」並非投資人過度自滿與自欺,也不是對經濟投下信任票,僅是金融海嘯後的長期低利率,所造成的市場扭曲新常態。更令人擔心是,這種與長期低利率相伴隨的市場低波動,雖可緩解投資人短期內面臨市場崩解的過度憂心,卻會使金融市場調節資源的功能喪失,減弱經濟的活力與效率,甚至陷入殭屍狀態,後患之大絕不下於金融市場崩跌,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