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藝所是一處軟硬體皆可「閱讀」的空間。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這是一處白色的文化綠洲,
行銷達人
,在內湖新興的商辦水泥叢林中,
SEO達人
,一不小心就錯過的新建大樓一樓,
客製化網頁
,掛著並不張揚的黑底白字「文心藝所」四個字。玻璃門後,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黑白灰構築的卻是另番天地,
系統建置
,有cafe、藝坊,還有以建築與人文為主題的書店。文心建設總經理葉曉甄做了一個勇敢的大夢,請來建築師謝文智以「玫瑰的名字」發想、結合青鳥文化制作執行長蔡瑞珊提出「不存在的書店」概念,再與六位選書人合作,創造出一個「謎樣的空間」。 文心建築總經理葉曉甄希望創造出更好的鄰里環境。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創造好地段整件事,起源於葉曉甄的反思:在「蓋完走人」這個建築業常態之外,有沒有可能改變一個小環境?她說: 「建商永遠在講location、location、location,這個location可不可以自己去製造?」她想營造一處對住戶與周邊都加分的location。又因為葉曉甄自己所有建築涵養於來自大量的旅行與閱讀,但建築系學生不見得能取得,所以她想提供一個看書的場域,「現在大部分書店的原文書都被塑膠膜包起來。翻閱這件事情變得困難,我希望我的建築書店,能提供所有熱愛建築的人來這裡喝咖啡、翻閱他想翻閱的書。」建築師謝文智打造出特別的拱廊。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空間是軟體的載體有了想法,還要化為具體空間,而空間絕對是文心藝所給人最強烈的第一眼印象,2月18日才開幕,已成打卡熱點。設計師謝文智形容,是幫好友完成了「像自己的書房、可以喝咖啡見朋友、和建築有關係」的一個「白日夢」。黑色樓梯融入白色空間中。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謝文智說:「這樣的書店,沒有發生過。」白色的室內、黑色的樓梯,二樓以拱門貫穿,增添一抹近乎宗教性的靜穆感,「我認為,空間、那個外殼的意義不需要那麼重要,材質也不需要那麼壯大,一個沒有色彩的空間,會讓進來的本體更好。」所以謝文智一反書店主流做法,「近年一提到書店,人們很自然想到木皮、木架,這件事強大到不擺書也沒什麼問題。可是我覺得,如果是一個書店,當空間不擺書時,應該要是個問題」。他捨棄木皮,也不在書架上打強光讓書看起來偉大。其實謝文智對整個文心藝所的概念脫胎自「玫瑰的名字」。這本小說談到知識是直到啟蒙時代後,才從特定人士手中解放出來,「我覺得書本的知識傳達或神聖性,該被尊崇,但知識在當代不需要那麼高高在上,否則就是跌回黑暗時代。」所以整個設計中,謝文智最愛的是書架,最上層的書不用墊腳拿。另外,謝文智的觀念是:「能一個動作就不要兩個動作」。例如,書架就一塊水平板,不再油漆、附加一層又一層,就只為了好看;樓梯能不加扶手就不加,能用一塊鋼板就不要再墊其他材料,更漆成黑色,如黑洞一樣在空間中被吞噬、消逝,達成他要的「簡單」原則。謝文智自曝,開幕當天,他的設計是攤在眾多建築前輩面前,讓他緊張得不得了,卻也開心被邱文傑一眼認出「膠囊」密碼,正因為他借用了英國作家魯亞德吉卜林所謂「文字是人類使用過最強的藥」的抽象意義,空間上下合,的確像膠囊。而黑白灰中的彩色就變成樂趣,大量彩色椅子與散置的圓几,點綴了空間、也形成互動,來的人喜歡紅色坐紅色,喜歡藍色坐藍色,書店的椅子不會是儀式性的座位。葉曉甄則認為,這裡該發生的事情,都在對的比例跟對的空間裡,「整間都是白色,因為本來就是以書為主角,其他的應該被弱化。你走進來,就會知道這樣的比例是漂亮的。」青鳥文化制作執行長蔡瑞珊。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看不見的書店謝文智也承認,這個案子最大的風險是書店在二樓,「但這也扣合『看不見的書店、看不見的城市』,更像書房。」他舉國外某些在特定時間開放的「Open House」為例,「有一點點八卦、有一點點祕密,不像以前的書店是大開大闔,我上來就是來看書。」在硬體完成後才進駐的蔡瑞珊坦承,得知書店在二樓時,有點慌了,反而是合作的選書老師們勸她相信建築師。而她思考後,提出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的衍生概念「看不見的書店」:「大家對於書店都有想像,像蔦屋擺了滿天的書、韓國的書店用假書貼皮、大陸鍾書閣是非常潦亂地擺書,可是真正的書店存在每個人的心目中,有自己的想像。」此外,在「看不見的書店」裡,謝文智還設計了「漂浮的書櫃」,堅持透明壓克力書架,儘管如此「不溫暖」的材質會讓一些對書店有刻板印象的人擔心,但他就是說:「我們有書櫃,但希望你看不到。」書,才是書店的主角。文心藝所/青鳥,藏有大量的建築、藝術外文書籍。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選書人的品味空間完美了,軟體進駐,首波選書顧問名單堪稱台灣建築與文化圈的一時之選,包括交大人文社科院院長曾成德,龔書章、李清志、褚瑞基三位教授,建築師邱文傑與《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遴選各國建築、藝術、人文、設計書籍。蔡瑞珊笑說:「我開書店這麼久,從沒有那麼多昂貴的書擺在我面前,一天就花了幾百萬。老師們也很過癮,會自己跑去跟出版商說要這本、那本。」現有3千本,會擴充到5、6千本書,未來各老師也會在此辦講座、帶課程,更確立書店的建築與人文定位。葉曉甄也到歐洲的書店找書,「我希望很多沒辦法出國、沒辦法買很多書的人,可以來這裡有美好的經驗。我安慰自己,如果這麼多老師選這麼好的書都賣不掉,那就當成我自己的書房好了。」這個書房,連音樂都是杜祖業、李明璁精選出來的。複製善的經驗這是一間新形態的書店,軟硬體都可以閱讀。蔡瑞珊從自己的參與經驗,定義這裡是「信任的書店」,從她信任在二樓的書店、信任選書人的自主意見,到葉曉甄對整個計畫的信任。謝文智則說這裡是「謎樣的書店」:「每個人、每次來這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對於當初起心動念做大夢的葉曉甄來說,這只是開始:「我是內湖人,原本想在內湖『種』五、六個書店,剛好有這個地方做這件事。」她笑說,開幕那天,許多朋友都在問:「我家也有這樣的空間,可以幫忙一下嗎?」她都要先聲明:「這個不會賺錢。」可是葉曉甄希望文心藝所能成功,產生社會共鳴,然後她要把這模式複製到更多地方,除了建築,還有「食物、幼兒、藝術」三個大夢,讓小小的好集成大大的好。,